#寻找记忆中的味道#每每说起清明节的艾饺等艾草点心,总是想起周作人的两篇散文:《故乡的野菜》和《儿歌中的吃食》,文中都有提到黄花艾麦果。“黄花麦果韧结结,关得大门自要吃。半块拿勿出,一块自要吃。”用乡音念着这首儿歌,一种时光交错之感油然而生。(黄花我想指的是黄花艾这个品种的艾草。)艾麦果这一写法,我就是学了他。之前只知道方言是这么叫,但是不知道写成文字该如何。圆圆的饼状的就是麦果,饺子状的就是艾饺。我说艾草菓子是我此生最爱的家乡的食物,没有之一!也是妈妈出品的点心里的最爱,没有之一!每到清明节,艾草一出现,妈妈都会第一时间给我寄上亲手做的艾饺和艾麦果。我不在她身边,她就以各种最快捷的方式快递给我。当寻常的节日食物,带上了一种仪式感;越是郑重其事,越是难以承受寄托其中的情感份量。崔岱远先生说:“很多人,能够喜欢异国明丽的山川,但却很难改变家乡的饮食习惯,这便是渗透在骨子里的乡情吧。对家乡的口味的眷恋和对家乡的情感往往互相缠绵萦绕,割舍不断。家乡独有的饭菜,别处人也许尝不出好来,但对想家的人却可以是至美之味。”对我而言所谓想家所谓想妈妈,就是此刻好想吃清明节的这一专属之味!
艾草洗净,入锅,汆水。<煮的时候艾草清香四溢>
用手挤干汁水,放砧板上。(当心很烫)
用菜刀切碎成差不多这个样子。
再放入锅,加少许水,加热,因为要用热的艾草和米粉糯米粉活起来才行。
在热的艾草里加入米粉和糯米粉,趁热揉在一起,其实就是变相的烫面法吧,这样做出来的艾饺会更加软糯。(手可以一边沾点凉水一边揉,因为蛮烫的)
揉成一个均匀不粘手的面团。
准备馅料(豆沙,黑洋酥,咸菜笋丝,等)和模具。
做麦果的古早模子~~
做麦果就是揪一小坨面,搓圆按扁窝起来;然后填馅儿。
模子撒些干粉(防粘连),面团塞进去,压一压。
敲出来便是,表面会留下漂亮的花纹。
饺子就是正常的包法!
入锅蒸10-15分钟就好,蒸好焖一会。